|
怎樣做營銷才能圈住年輕人的心?从下面几个事件中 ,你能读出什么? 56歲的高端冰激淩品牌哈根達斯,將其包裝、logo、全球店鋪全部換新,從奢華貴婦風變爲簡單清新風。 寶馬MINI在微信公衆號“黎貝卡的異想世界”進行新車首發,4分鍾賣出100輛,總價2850萬元。 日本福井市照恩寺舉辦了一場用電音誦經的超度儀式,並在彈幕網站上進行了直播。 360智能家在北京798舉辦了一場發布會,邀請一群諧星以話劇演出的形式發布智能産品。 網易新聞和餓了麽在上海開了間“喪茶”快閃店,刷爆社交網絡。 這些品牌、機構或大刀闊斧、大膽嘗鮮,或腦洞清奇,但背後的目的都是一個:吸引年輕人的關注。而“年輕人”是一個內涵和外延都極度廣闊的詞彙,“90後”“95後”“千禧一代”“Z世代”都是它的近義詞。 這是一個渾身上下被貼滿標簽的人群,同時也是一個厭惡和抵觸標簽的人群。他們充滿矛盾、不按常理出牌,常常令品牌感到困惑,想要討好卻摸不著門路。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数据,中国消费市场在5年内将有2.3万亿美元的增量,而其中 65% 都将由“ 80后”“90 后”及“ 00后”带来。类似的数据都在传递着同一个信息:这是一个必须想尽各种办法拉拢的人群。 企圖將年輕人標簽化是一種看上去有些偷懶的行爲,但從營銷角度對這一消費群體進行洞察是有必要的,這是獲取消費能力強、消費心態開放的優質增量用戶的前提。 年轻人的痛点、痒点、反感点都分布在哪里?怎樣做營銷才能圈住年輕人的心?这5个洞察+策略也许能帮助你理清思路。下面,就跟随北京注冊公司的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後喻時代:“90後”成話語體系領導者 美國社會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其著作《文化與承諾》中,將人類社會劃分爲三個時代:“前喻文化”“並喻文化”和“後喻文化”。 在“前喻文化”中,晚輩向長輩學習知識和經驗;在“並喻文化”中,晚輩、長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人之間;在“後喻文化”中,由于知識和經驗更替的速度加快,出現了長輩向晚輩學習的狀況。 “90後”“95後”與互聯網相伴而生,他們對信息的獲取更加熟練、高效,加之對新鮮信息的開放心態,讓他們成爲“後喻時代”的被學習者,成爲流行話語體系的發明者和發酵者。 嘴炮Max、胖次、尬舞、空耳、黑人問號臉……一系列由“90後”“95後”創造的詞彙不同程度地火著。在“後喻時代”的背景下,“我開心就好”的“90後”“95後”放飛自我創造著生詞,而有些心虛的“70後”“80後”則表現出追捧的姿態,成爲學習者和推波助瀾者。 這一現象給營銷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爲作爲話語體系年輕人群越來越難“被引導”和“被取悅”了。他們總是能第一時間發現甚至是制造新鮮、有趣的概念、現象或者事物,這讓大量平庸的商品和營銷失去立足之地,只能得到“不感興趣”的評價。 策略:和年輕人一起放飛自我,或比他們更放飛自我 爲了吸引“後喻時代”這些懂得太多的年輕人,品牌們要麽去迎合,要麽就得腦洞比他們還要大,創意能做到讓年輕人一臉蒙圈、深表跪服。 日本“國民冰棍”BLACK的形象代言人,就是一個線條簡陋到醜陋的小人兒,他擅長跳又喪又尬的舞蹈,唱著“這個廣告要能增加銷量,那就見鬼了呀”的廣告歌,甚至表演又汙又蠢的“脫內褲”舞,以滿身槽點和黑色幽默備受年輕人追捧。 標准“精享族”:喜歡爲“小確幸”買單 “90後”不喜歡上綱上線,不喜歡嚴肅、平庸和臉譜化,他們甚至不僅只“看臉”,比起前輩們,他們是更理智和精明的消費者,也是消費升級背景下的嘗鮮者和“精享族”。 “精享族”概念由Google于2016年首次提出,它是指崇尚“精明消費,享受生活”價值觀的人群,這一人群上網時間長,願意爲挑選高品質的商品付出較高的時間和金錢成本:他們會爲了弄懂潔面乳的功效而去辨別皂基和氨基酸;會爲挑對家具去學習卯榫結構;會爲了買一個掃地機器人把市面上所有品牌的評價全部浏覽一遍…… 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下,年輕人不再從貨架上隨便撿起一個品牌或一件商品,他們也不願意聽到諸如“讓生活更有品質”這類空洞的口號,他們更喜歡實用和人性化的細節設計,喜歡那些能帶來“小確幸”的産品和營銷。 策略:情懷牌要省著打,消滅“小確喪”才是王道 情懷或許也能打動“精享族”,卻未必能讓他們松開捂住錢袋子的手。形而上的情懷需要在産品和服務上落地,才能讓“90後”感覺到誠意。能夠幫助“90後”解決“小確喪”的産品和服務,才是獲得“精享族”認同的正確姿勢。 相比于把價格昂貴與否、出身名貴與否作爲衡量商品和服務品質感的前輩,“90後”更關注那些看似瑣碎、不解決也不會有大礙的問題,這恰恰是能給他們帶來“小確幸”的地方,也是他們對生活品質感高低的衡量指標。 類似Wi-Fi太卡刷不開網頁、忘帶鑰匙被鎖家門外、起夜開燈被光線刺痛眼球……這類不解決不會死人但會令人抓狂的問題,很容易引起年輕人的共鳴,産生“我也遇到過這種情況”的心情,那麽起碼年輕人會産生一絲親近感繼續讀下去,而不會看完第一行字就冷漠地說“這是什麽鬼”,然後束之高閣。 比如360智能家近期推出的360安全夜燈、智能門鎖等産品,就是抓住了類似“晚上起夜開燈刺眼”“推拉式門把手”“衛生間信號太差,上廁所玩手機刷不開網頁”這種“小確喪”的問題,制作了解決年輕人生活癢點的智能家居産品。這種從年輕人恐懼、厭煩等小情緒出發的營銷策略,不僅僅說清楚了産品的具體功能,也從情感的角度充分寵溺了容易爲小事焦慮的“90後”。 心智低齡化是表象,“中年危機前置”是真相 在电影《猜火车》里 ,青年人马克觉得中年人的生活千篇一律,充斥着矫揉造作,并对此充满不屑和厌恶: 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職業,選擇家庭。選擇一個TMD大電視。選擇洗衣機、汽車、雷射唱機、電動開罐機。選擇健康、低卡裏路、低糖。選擇固定利率房貸。選擇朋友,選擇運動服和皮箱。選擇一套三件套西裝……選擇DIY,在星期天早上,搞不清自己是誰。 與馬克不同的是,現在的年輕人對嚴肅與極端並不感冒,他們喜歡自稱“寶寶”,喜歡用表情包代替文字,用二次元覆蓋現實。這一切,都讓這個人群看上去與傳統意義上的成熟穩重大相徑庭,折射出心智低齡化的傾向。 “90後”已經開始感受到“中年危機前置”的困擾:他們熱衷在朋友圈分享健身打卡,願意爲知識付費,偏愛散發著“消費升級”氣息的商品,處理戀愛和人際關系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對職場發展充滿焦慮,對房價感到絕望…… 只不過,這一代的年輕人不喜歡血淋淋的抵抗,而是選擇喪喪地向世界撒嬌。 近年來流行的“喪”、玩世不恭的“嘻哈”等流行文化,不過是年輕人精神的一個殼,而被這個殼包裹著的,是與中年人如出一轍的焦慮。 這也是負能量營銷得以大行其道的原因,它們一方面直指年輕人心底的焦慮,引發他們強烈的情感共鳴,同時又必須披上喪、吐槽、幽默等外衣,軟化這種焦慮,讓年輕人可以以自嘲的姿態接受紮心的事實。 策略:以賣萌、耍賤、喪喪的姿態,委婉地宣泄焦慮 就像在过去几十年中,日本三丽鸥公司的“头牌明星”一直是温顺、可爱的Hello Kitty,她甚至没有嘴巴,给同时代的年轻人带去正能量的治愈。然而近年来,情况却发生变化,一颗性别不明、体态软糯、表情颓丧的“蛋黄哥”成为年轻人的新宠,以一种慵懒、萌贱的姿态圈粉无数。 如果说Hello Kitty是一位精致的淑女,那么“蛋黄哥”就是一个邋遢的废柴少年,它以一种幽默的姿态帮助年轻人宣泄“中年危机前置”的焦虑感,符合了他们心灰意懒但又能自寻乐趣的情绪,才成为新一代的卡通网红。 “即時”一代:IWWIWWWIWI心理是常態 “90後”是“即時”的一代:QQ、微信讓他們能隨時隨地與外界交流信息、分享動態並收到反饋;外賣APP讓他們用不著花冗長的時間做飯,也不用出門去餐廳,在家就能享用種類豐富的食物。 面对多元、随时可被满足的消费选择,年轻人停留在某个产品、品牌上的时间和耐心都极其有限,有一个英文缩略语可以描述这种心理:IWWIWWWIWI,即“I want what i want when and where i want it”的缩写。翻译过来即为“我想要的,此刻就要;我想要的,在这儿就要”。 這裏既強調了“我想要的”,即年輕人消費大多憑主觀自我的心態,也強調了“在我想要它的時候”,這種想要就馬上要的心情,體現出年輕一代“即時消費”的行爲習慣。他們很少爲了買一個消費品而計劃、斟酌,而是在商品符合自己當下期待時就迅速出手。在消費者逐漸呈現年輕化的今天,閱後就買、喜歡就購的消費行爲會越來越普遍。 策略:給出“快”的承諾,降低用戶心理成本 針對年輕人這種“想要就馬上要”的消費心態,商家們當然首先要把“快”升華成品牌特點。除了通過提升供應鏈效率,縮短每個服務環節的時間成本,還有沒有討巧、賣乖的套路?泰國的肯德基很機智,他們突出“快”的方式是,把産品外包裝的盒子設計成了動態的光環,但凡看到的人,都會驚訝于一種“快到閃電”的肯德基新特色。 因此,“討好”年輕人的套路很多,不一定要采取改頭換面的“重模式”,類似肯德基這種抓住年輕一代想要快的“即時心態”,在盒子的外觀上加入了“自帶加速度”的設計,不僅博得人們眼球,更能讓年輕消費者想起嗖嗖前行的快遞小哥。 反對套路:拒做“人格商品袋” 文藝青年,就該上豆瓣、穿MUJI、聽民謠、讀雷蒙德·卡佛? 這一代年輕人並不迷戀標簽。他們不但不喜歡“90後”“95後”這些標簽,也抵觸“文青”“新中産”“輕奢派”等標簽,總而言之,他們不願意讓自己成爲一個盛滿各種商品、各種標簽的袋子,不願意讓外界的標簽附著在自己獨特的人格上,他們拒絕成爲“人格商品袋”。 年輕一代更多的是希望通過所消費的産品,來凸顯自身的特征、來表達自我的品位和心情。他們也更希望帶有情感屬性的産品,對于冷冰冰的工業産品往往無感。畢竟,正是軟性元素諸如萌、賤、黑色幽默等讓流水線上的産品開始變得與衆不同。 策略:打破“固定模式”,跟常規套路說再見 正因此,瞄准“90後”們的各路品牌就很難再拿“優質”“奢華”“精萃”等來說事,而是用年輕人熱衷的、感到新奇的方式,讓他們因爲情緒合拍而去喜愛一款産品。 如果你想推廣一款以滋潤皮膚爲主打功能的精華液,你會用什麽方法把它介紹給年輕人? 請美女明星代言?在TVC裏塑造一個追求者衆、光鮮亮麗、自帶主角光環的女性形象?抱歉,年輕人可能會覺得那是謊言,令人尴尬。 泰國的一則精華液廣告另辟蹊徑,采用喜感十足、無厘頭的方式勾起年輕人對一款精華液的好奇。他們的做法是,讓一個姑娘拿著一條魚,在大海上曆經風暴穿越大洋,最後把魚喂給一只藍鯨,然後……被鯨魚吐了一臉。 這個情節怪誕的故事,卻把精華液産品的關鍵詞——法國、深海、滋養等特點串在了一起,並用一種讓年輕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呈現。年輕人最終選擇它並不是因爲它是名牌,而是一款有性格、有趣味的新産品。 “90後”“95後”人群的生活有著一萬個側面,每一個側面有著十萬種色彩,對于這一群體的分析與解讀再多,都不足以完全概括他們並貼上標簽。營銷人所能做的,就是在無數的表象中歸納出一點規律,洞察出一些本質,並以此爲海圖,順風順水地駛向年輕人的海域。 以上知识由北京注冊公司总结提供,更多相关知识请关注代理注冊北京公司的官方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