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麦腾股份布局海外 看国内孵化器市场的“生死时刻”兩極分化,創業孵化市場“大考”已開始 沒錯,在創新驅動發展的大戰略下,創業孵化市場的春天似乎又來臨了——首個粉科技孵化器落戶蘇州、愛爾威孵化器即將在常州啓動、京東創博會孵化器要做文創企業的“矽谷”、首家民營自治區級孵化器在南甯誕生、鄭州到明年要發展40個創客空間和孵化器……這只是近一周時間內創業孵化市場的簡單掠影。 筆者前段時間曾抛出過一個數據——目前全國約有4298家衆創空間、3200余家科技企業孵化器以及400余家企業加速器,以現在的趨勢,萬馬奔騰,指日可待。 矛盾和危机已经开始激化。创业者早就不够用了,资金、人脉、專业要素等资源似乎也不够用了,现有的盘子就这么大,缺乏特色、资源整合能力不强的孵化器即将大批出局。 与此同时,另一个趋势越来越明显。与前两年大批海外孵化器蜂拥进中国的创业市场一样,今天,国内一小部分有实力的创业孵化机构开始陆续走出国门,将创业孵化服务瞄准了海外市场。譬如橡胶谷孵化器近期就与美国休斯敦签约要建中美跨境孵化加速器,刚刚登陆新三板市场的麦腾股份更连续与以色列著名孵化器Startup East、美国Loeb创新实验室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快速开启全球化布局。 是國內孵化市場蛋糕不夠大、不夠分了嗎?也對,也不對,這要從孵化器這個事情本身說起。 孵化器的本質:集聚要素,並且輸出價值 孵化器和前些年盛行的産業園區集群本質上沒區別,本身應該是一個生産要素集聚的地方,理應盡可能地集聚、吸收和優化配置資本、技術、人力、信息甚至理念、文化等要素。那些只玩工位租賃、聯合辦公的玩家其實一開始就錯了,或者在急功近利的心態下有意識地錯了。 而集聚要素,在當下必然要放置在全球視野中,不管“逆全球化”風潮是不是已經客觀存在,經濟全球化都是個無法逆轉的趨勢,尤其在一些新興科技創新領域,要素的全球流動更是無法也不能阻擋的。 在要素集聚基礎上,下一環則應該是如何激發要素間的耦合效應,並將這種效應進行價值輸出,産業集群如是,孵化器也如是。正如麥騰創始人孟慶海所言,孵化器應該是一個價值發現和價值成長的地方。 從這個維度來看,國家力推創新驅動只是順應趨勢,而孵化器的最大作用其實也在這裏,鏈接全球的創新要素、資源要素並進行價值輸出,將國內的優質項目帶出國門,將國外先進的技術、人才、理念引入國內,成爲嫁接全球要素的橋頭堡。 沒有這種大格局,孵化器事業就只能淪爲“鍋裏鬥”,相互蠶食,然後被不斷湧來的“後浪”拍死在沙灘上。 所以,諸如麥騰等創業孵化機構開始加速國際化布局其實有很強的戰略啓示意義,也有利于疏導甚至激活國內過于臃腫的創業孵化市場,進而反哺創業大環境和創業者。 當然,有戰略意義是一回事,有沒有能力和魄力去踐行,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這其實又回到了孵化器的創立初衷以及沿著初衷所積累起來的競爭壁壘上來了,否則沈澱不夠,別人的康莊大道就成了你的不歸路了。 其实前两年也有一些孵化器有过国际化的尝试,譬如德必园区早在2012年就在欧洲开设过园区,2016年又在美国硅谷建了个两栋一层建筑的园区,德必在海外的布局整体上还是偏空间型,资源整合、專业服务能力弱了些。当然也有比较成功的,如国内最早走出去的民营孵化器代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和清控科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两家也算是实力雄厚、鼎鼎大名了,也说明这条路其实是走得通的,就看你的能力够不够。 孵化器突圍:三大能力決定勝負 那麽,國內孵化器需要具備什麽樣的能力,才能應對當前的複雜形勢並突圍而出? 第一重能力是资本、资源整合能力和專业服务水平,这是孵化器具备竞争性的基础支持条件。孵化器没有强大的创投基金、创投联盟支持,就不要奢谈为创业者服务了,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很多创业者的核心诉求。而资源整合能力除了打通财税等基础资源以及信息技术资源、流量资源、媒体资源以外,笔者认为也应包括对优质项目的吸引和筛选能力,并形成有效的项目集群。專业服务能力则一方面考较的是孵化器对创业链条上各环节的理解和管控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如何更有效率地适应和满足创业者个性化需求的问题。 第二重能力是与创业者强关系的建立。笔者曾撰文指出,孵化器必须与创业者建立强关系、共同体才有可能具备足够的竞争优势,将快断裂的线重新接续起来。而强关系的建立,上述资本、资源整合能力和專业服务水平是基础,类似“创投+孵化”模式将孵化器与创业者紧密捆绑也是一个思路。此外如何营造一种共同的文化和氛围让创业者共同成长、形成归属感也将越来越重要,像麦腾设立麦创学院这样的商学院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当然,马云大大的湖畔大学其实也是这种套路了,只不过学员更牛逼点而已。 第三重能力則是要在國際化與本地化之間找到平衡點。其實不難理解,全球化是一個雙向過程,國外孵化器進入中國,則勢必面臨如何本地化的問題,反之亦然。而要實現本地化,與本地的産業資源、政策資源更快更好的融合,則需要本地化孵化器的配合,這其實對國內外孵化器間的深度融合提出了要求。據了解,麥騰最近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如帶國內基金去海外看項目,在項目落地方面帶國際化的項目出海,同時與國外頂級孵化器合作參與優質項目的扶持,並嘗試將先進技術和項目引入國內等等,逐漸形成良性循環。當然,如何在運營機制上進行大膽創新,如何應對國內外項目間的競合關系,這個有效的平衡點還需要實踐出真知了。 言而總之,筆者認爲,2017年,將是國內創業孵化市場的“生死一年”,誰將生誰會死,殘酷的“大考”其實早已開始,那些想回過頭來“亡羊補牢”的,恐怕也已經爲時晚矣。 |